揭秘:保卫苏区战斗中的“小歌仙”究竟是谁?
作者:佚名 来源:未知 时间:2024-12-04
在保卫苏区的战斗中被誉为小歌仙的张锦辉
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中央苏区涌现出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红色小歌手,其中被誉为“红色小歌仙”的张锦辉,以她甜美的歌声宣传革命道理,鼓舞苏区军民斗志,成为苏区军民心中的小明星。不幸的是,她在一次反“围剿”战斗中,为了掩护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突围,壮烈牺牲,年仅15岁。
张锦辉,1910年出生于永定县金砂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。她聪明伶俐,从小喜欢唱歌,四五岁便能跟着大人哼唱山歌、民谣和采茶调。七八岁时,她便能自编自唱,出口成章,成了远近闻名的“小歌仙”。
1926年冬,永定县农民运动风起云涌,张锦辉的家乡也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妇女解放协会。张锦辉的父亲张炎胜当选为乡农民协会主席,母亲卢清莲当选为乡妇女解放协会主席。受父母的影响,张锦辉积极投身革命活动,成为儿童团团员和妇女解放协会的积极分子。她常常随父母深入农村,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,唱革命山歌,发动妇女解放,剪发放足,废除封建礼教。她走到哪里,哪里就有歌声,歌声像春风一样吹拂着人们的心田,激励着贫苦农民投身革命。
1928年5月,永定暴动成功,建立了红色政权。不久,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入闽,帮助永定建立工农红军独立团,开展土地革命。张锦辉怀着对红军的无比热爱,自编了许多歌颂红军的山歌,到处传唱。如:“红军哥哥本事高,打得白匪四处逃;红军哥哥最英勇,穷人跟您把身翻。”“红军哥哥来解放,穷人个个笑哈哈;分了田地有饭吃,妇女解放把头抬。”这些革命山歌,像火种一样撒遍了永定城乡,鼓舞着苏区人民为保卫红色政权而斗争。
1929年5月,红四军再次入闽,解放了永定县城。红四军前委在县城召开群众大会,庆祝永定赤化。张锦辉在会上登台演唱,她以清脆悦耳的歌声,演唱了《红军纪律歌》《分田歌》《妇女解放歌》等革命山歌,赢得了在场干部群众的阵阵掌声。红四军前委书记主席听后,十分高兴,称赞她是“红色小歌仙”。从此,“红色小歌仙”的美名不胫而走,传遍了闽西苏区。
1930年春,闽西苏维埃政府决定在永定县虎岗举办苏区第一所列宁小学,张锦辉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。入学后,她学习刻苦,成绩优异,不仅学会了文化知识,还学会了许多革命歌曲。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,教同学们唱歌,宣传革命道理。她还经常到附近农村,教农民唱歌,教儿童识字,深受群众喜爱。
1930年冬,张锦辉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,并担任列宁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。她带领少先队员配合红军和赤卫队,站岗放哨,查路条,送情报,做宣传,为保卫红色政权做了大量工作。
1932年10月,中央苏区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“围剿”,闽西苏区与中央苏区连成一片。张锦辉所在的列宁小学也改名为“中央苏区列宁模范小学”,她担任学校的宣传队长。她带领宣传队深入农村,用山歌、快板、戏剧等形式,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,宣传红军的胜利消息,宣传土地革命和妇女解放的成果,深受苏区军民的喜爱。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,留在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,继续坚持斗争。张锦辉也随同游击队转战于闽粤赣边区,以文艺为武器,宣传群众,组织群众,打击敌人。她走到哪里,就把革命的歌声带到哪里,用歌声鼓舞苏区军民的斗志,用歌声揭露敌人的罪行。
1935年3月,国民党军队对闽西苏区发动了残酷的“清剿”。张锦辉所在的游击队在永定县湖雷地区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为了掩护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突围,张锦辉和几位宣传队员勇敢地站在村口的山坡上,用歌声吸引敌人的火力。她们高声唱着《红军歌》《国际歌》等革命歌曲,歌声激昂高亢,回荡在山谷之间。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歌声搞得晕头转向,纷纷向山坡上开枪射击。张锦辉和几位宣传队员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,毫不畏惧,继续高唱革命歌曲。突然,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张锦辉的胸膛,她英勇地倒在了血泊之中。
张锦辉牺牲后,游击队和革命群众怀着悲痛的心情,把她安葬在湖雷镇的一个山坡上。她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,像她生前唱过的革命山歌一样,永远传颂在闽西苏区人民的心中。
张锦辉虽然牺牲了,但她那甜美的歌声和英勇的事迹,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。在永定县虎岗镇的列宁模范小学旧址,至今还保留着张锦辉当年使用过的书桌和文具。每年清明节,都有许多干部群众和学生来到这里,缅怀这位“红色小歌仙”的英勇事迹,学习她的革命精神。
张锦辉的一生虽然短暂,但她用自己甜美的歌声和英勇的行动,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。她的事迹告诉我们:革命需要牺牲,需要奉献,需要勇气。只有像张锦辉那样,把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,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,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。
张锦辉的牺牲,是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,也是闽西苏区人民的巨大悲痛。但她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进。在今天的和平年代,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,缅怀先烈,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