掌握技巧,轻松养好泥鳅!
作者:佚名 来源:未知 时间:2024-11-15
养好泥鳅,不仅需要对泥鳅的栖息环境和习性有一定了解,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和日常管理方法。下面,我们就从泥鳅的栖息环境与习性、养殖准备、苗种选择与放养、饲料选择与投喂、水质管理、日常管理、病害预防以及捕捞方法等方面,详细介绍如何养好泥鳅。
泥鳅的栖息环境与习性
泥鳅是一种底栖鱼类,喜欢生活在有底淤泥的静水或缓和流水域中的底层,如湖泊、池塘、稻田、沟渠、水库和水田底部等。它们喜欢中性或偏酸性的黏性土壤,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0-32℃,最适水温为22-28℃。当水温在10℃以下或30℃以上时,泥鳅活动明显减弱;水温低于5℃或高于35℃以上时,泥鳅会潜入泥中停止活动。冬季,泥鳅钻入淤泥20-30厘米处越冬,到第二年春天,水温达10℃以上时,才出来活动。
泥鳅喜阴怕阳,喜浅怕深,白天潜伏在光线微弱的水底,傍晚出来摄食。由于长期在黑暗环境生活,它们的视力退化,但触须、侧线等却十分敏感,在避敌和觅食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。泥鳅除了用鳃呼吸外,还能进行肠呼吸,所以对低溶氧的忍耐力很强。在缺水的环境中,只要泥土保持湿润,泥鳅仍可存活很长时间。
养殖准备
养好泥鳅的第一步是做好养殖准备工作。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:
1. 水源充足、水质清新:水质要无农药等污染,进排水方便,且要求进排水系统分开。
2. 底呈中性或弱酸性:这是泥鳅喜欢的土壤环境。
3. 环境安静:泥鳅喜静,避免养殖场周围噪音过大。
4. 供电设施正常,水电等设施配套齐全:确保养殖过程中能正常供电和供水。
5. 交通便利:方便养殖物资运输和产品销售。
对于池塘,有以下要求:
苗种池面积:50-100平方米。
池深度:40-50厘米为宜。
池壁夯实:确保不渗漏,有条件的可用聚乙烯塑料膜覆盖池壁保水防逃。
池底淤泥:保持10厘米左右的淤泥。
进排水口:用塑料网拦住,防敌害生物随水进入养殖池以及苗种在换水时随水流逃逸。排水口采用活动接口装置,方便调节水的深度。
围墙:用石棉瓦片或铁丝网围网作围墙,防蛇鼠等大型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。
整塘清淤与消毒
1. 整塘清淤:放养前两个月将水排干,池底翻耕充分氧化曝晒,曝晒时间要在1个月以上。
2. 清塘消毒:放苗前15天左右,每亩用生石灰100-150公斤,杀灭病菌改善底质。
进水施肥
待药性失效后,即放苗前5-10天,向苗种池注水30厘米,进水口要用120目网目的筛绢布过滤。同时,用发酵过的有机肥、生物肥等肥水,要求轮虫生物量应达到5000-10000个/升,生物量20毫克/升以上。
苗种选择与放养
1. 苗种选择:选择体质健壮、活动力强、体表光滑、无病无伤的鳅苗。
2. 放养时间:一般在五月份上中旬。
3. 放养密度:投放密度为40-100尾/平方米。投放时,袋内水温必须与池水水温接近。将运输来的鳅苗在上风处缓慢放入网箱内,注意不要把水搅浑。
饲料选择与投喂
泥鳅是杂食性鱼类,可选择配合饲料、水生植物、小型动物等为食。饲料应注意营养均衡和口感适口性,以满足泥鳅的生长需求。投喂应遵循“定时、定量、定点”的原则。
定时:每天定时投喂2次,早晨投喂日饵量的30%,晚上投喂70%。
定量:投喂量应根据天气、成活率、存塘量、残饵量等具体情况来确定,日投饵量为鳅体重的4%-5%。当气温在25-28℃时,泥鳅摄食最旺,可适当加大投饵量。
定点:固定地点投饵,便于观察和管理。
水质管理
水质是影响泥鳅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应根据池塘水质状况适当肥水,掌握好水色、透明度与换水量的关系。
透明度:应控制在15-20厘米。
水色:以黄绿色为佳。
当水温超过30℃时,经常加注新水,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,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,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。
日常管理
日常管理包括巡塘、观察泥鳅生长情况、检查水质、维修设施等。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,如水温过高时加注新水,水质过肥时适当换水。
病害预防
泥鳅养殖过程中要防止敌害生物(如蝌蚪、蛙类、水生昆虫和幼虫、鸟类及其肉食性鱼类)等进入。做好清淤消毒、合理投喂饲料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病害:
1. 苗种放养前:用2%-3%的食盐水浸浴5-10分钟,杀灭体表病原体。
2. 高温期间:在饵料中添加适当的防病药物,杜绝使用高毒、高残留渔药。
3. 饲料搭配:不宜单独投喂动物性饲料,防止消化不良引起疾病。
4. 病鳅处理:发现病鳅、死鳅应及时捞出,立即检查病因、死因并进行对症下药,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。
捕捞方法
捕捞泥鳅的方法有多种,常用的是冲水捕捞法和食饵诱捕法。
冲水捕捞法: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一条特制的鱼网,预先将网设置好再放微流水刺激,泥鳅就会逐渐聚集到进水口附近,观察到有一定数量时迅速将网提起。
食饵诱捕法:把炒香的小麦粉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,将竹笼沿池塘四周放置引诱泥鳅入笼,此法一般在晚上进行,水温在25-28℃时诱捕效果最佳。
通过以上详细介绍,相信您已经掌握了养好泥鳅的关键技术和方法。记住,成功的泥鳅养殖不仅要依赖科学的技术,还需要细心观察和日常管理。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您实现泥鳅养殖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。
- 上一篇: 高效求职策略:如何成功找到工作
- 下一篇: 如何查看英雄联盟的配置要求?